PGO 摩特動力

好料滿載水冷科技之王 PGO TIG 賽道試駕

3.11KViews

作為台灣水冷運動速可達的原點 TIGRA 車系,不論是 TIGRA 125/150 甚至是後期旅跑化的 TIGRA 200 等,推出時都讓愛好運動速可達的車友們非常興奮,這次 PGO 帶著 TIGRA 後繼者的名號正式推出 TIG 車系,以科技、智能與天賦三大主打,並強調 169.5c.c. 新引擎輸出 17.5ps 大馬力的同時擁有最輕的車體重量,以塑造最佳馬力重量比 7.58PWR,同時不僅導入 BOSCH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更配合 BOSCH ECU 提供的 BOSCH TCS 系統,首創同級距車款唯一擁有可選擇的 TCS 循跡防滑系統,再加上全彩液晶儀錶板與全新的車身設計,規格配備 TIG 好料滿滿,但這些是我們早已知道的,所以 PGO 在上週末正式在桃園永安卡丁車賽車場上,舉行 TIG 的正式價格發表以及媒體賽道試駕,讓我們能盡情體驗 TIG 的魅力!

不意外的,PGO TIG 正式發表帶來的上市售價依然維持 PGO 一貫超優性價比,不到 12 萬新台幣卻擁有 170 級距水冷引擎,並塑造出同級距的最大馬力重量比 7.58PWR,不僅是引擎強化,再配合 PGO 這次許多設計都特別強化的重點開發內容,打造 PGO 新款車系的強悍運動性,也就是說 TIG 是目前 12 吋運動速可達中,加速強度、彎道穩定度以及車身動態最均衡的新作品,PGO 傾注心血在 TIG 上,為了就是讓車友享受最強的運動表現。

本次在 PGO 的邀請下,來到桃園永安卡丁車賽車場中,進行賽道試駕活動,不外乎就是因為 PGO 將 TIG 定義成「彎道藝術家」,所以我們更要體驗看看 PGO TIG 在賽道中多彎的表現,不過在這之前,先讓我們還是談談動力的表現部分,畢竟這是這次 169.5c.c. 全新 VORTEX 第二代引擎的最大重點,TIG 的動力表現就如同其前輩 TIGRA 們,非常重視瞬間加速時的感受,起步時油門輕轉就帶來很棒的推進力道,隨著轉速飛快上升,加速的感受也變得更強悍,與目前同級距大多走向平順的加速不同,TIG 一來就是給你來硬的,平穩爬升這種東西 TIG 不存在,絕對是 TIGRA 後繼車款無誤!

如果你是一上路就喜歡 BATTLE 的熱血騎士,那麼 TIG 的整體引擎調教以及傳動系統等,相信應該是能夠滿足需求,尤其是原廠車好久沒有這種感覺的加速度,可見 TIG 的表現有多麼突出,但是若你喜愛的是細膩的運轉品質,雖然 TIG 在引擎內部的滾動阻力降低了很多,可是 TIG 最大馬力配在 8,000rpm,最大扭力也在 6,500rpm 輸出,再加上傳動系統感覺是 7,000rpm 才讓加速更進一步釋放,注定了引擎的運轉會容易保持在高轉速區域,雖然這樣對於性能控來說很完美,不過如果是想要追求舒適的運作表現,那麼 TIG 的引擎輸出會是稍微差強人意的。

說說彎道性能部分,以往 TIGRA 車系我們都知道在彎道的表現就是少了那麼一些穩定感,尤其是下傾角時得先把時速抓低,所以在過往 TIGRA 騎乘賽道都會必須要在大直線猛補油門,進彎前大手煞車到一定的時速下才進得去彎,但是這次 TIG 的副標寫著「彎道藝術家」不免讓人懷疑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能力,實際試乘可是大為震撼,因為 TIG 可以說是 PGO 運動車型中第一台下彎下得這麼順暢,完全是此級距運動速可達該有的表現!

TIG 的彎道性能可以說是歷代 PGO 車款之中最亮眼的雙後避震車款,進彎時車身動態很好掌握,懸吊也負擔足夠的支撐力道,前懸吊不會過於下沉,後避震器也拉得住車尾,彎中間前懸吊阻尼釋放穩定,後避震器也給予足夠的支撐力量,出彎時補油門更能感受到後避震器的強力支撐效果,整體運作起來就是非常的均衡且能滿足運動騎乘需求。

PGO TIG 能有這麼好的轉向表現,除了車體本身的懸吊系統稱職之外,一方面也是因為 TIG 的軸距還在 1,300mm 內,僅 1,295mm 的軸距,相較於部分 12 吋主流水冷運動速可達的對手來得短了些, 雖然這只有差一點點,但這樣的軸距依然是讓 TIG 轉向靈活的關鍵設計。

再來就說說腳踏部分,TIG 的腳踏空間表現不錯,對於平常騎乘來說這次的騎乘三角可說是大進步,不僅把手與膝蓋的距離有拉開,不會造成轉向莫名的把手打膝蓋問題之外,像這次在賽道中的試駕活動,我們很自然會把腿放置在踏板的後方,相對比較容易夾住車輛的重心,而 TIG 後端腳踏位置尤其設計優異,運動騎乘可以很快速就找到後方對的區域踩踏,快速掌握車輛的重心位置。

那麼本次主打的兩段 TCS 系統在賽道上的奔馳,究竟有無與傳統 TCS 有明顯差異呢?首先 TCS 全名是循跡防滑控制系統,用途是在車輛加速時若產生後輪加速打滑,導致前後輪速差異時,可由電腦控制引擎輸出,降低後輪的動力輸出,藉此讓後輪的打滑恢復循跡性,同時也恢復安全性,但 PGO 導入在 TIG 的 TCS 有兩段可調介入程度,本次我們大多數情況在賽道上都是使用 TCS B,也就是 Sport 模式,其實從未感覺到有 TCS 介入過,說真的調得有點無感。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出彎加速時,我們從未被 TCS 限制住動力輸出,這對比部分國產車款的 TCS 在出彎時有可能收動力的情況相比,PGO 的兩段式可調 TCS 可能真的有這麼一些差異性存在,不過這部分有機會就有待未來我們把車輛借出後測試,因為賽道的情況太完美了,加上賽道試駕當天艷陽高照且無下雨,路面也沒有特別安排體驗路段,賽道試駕很難體驗出 TCS A / TCS B 之差異性。

至於制動系統方面,PGO TIG 配備的是對向四活塞卡鉗與 245mm 的前碟盤組,並且配備 BOSCH 的 10.3 系列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整體來說制動的手感尤其是煞車拉桿的力道回饋是很適中的,不會行程過短或者過長,制動表現也還不錯,賽道騎乘大多數情況都足夠使用,唯獨在直線路段可能會覺得還可以加強一點,但相信這換個浮動式碟盤就能解決,問題不大。

加速強勁,過彎靈敏,彎中穩定,煞車平均的 TIG 看起來似乎真的沒缺點?這其實是要看騎士的需求,如果單看運動性能的表現,大多數部分真的可以大大給 TIG 一個讚,完全突破 PGO 的車系刻板印象,但若提到舒適性部分,除了前面提到的引擎輸出落在高轉速才有加速所造成的舒適度不足之外,TIG 在 5,000rpm、40km/h 前後引擎還會有一組共震聲,這點我們不確定是否為賽道試駕車輛之個別問題,一樣若日後有都會使用報導,我們還會再針對這部分去體驗。

總結來說,操控性與性能方面,TIG 在賽道上的表現真的可圈可點,對於一拿到車就想跟人家 BATTLE 拚輸贏的騎士來說,TIG 可以說是原廠就做到很棒的設定,45 度大傾角幾乎也沒有什麼對手可及,原廠就給上對四卡鉗與後對二卡鉗,再加上新的 ABS 系統與 TCS 系統,運動騎乘幾乎毫無懸念,但這畢竟是賽道體驗,公路以及山路表現是否能夠依然亮眼,就讓我們之後再借出來體驗看看吧!

PGO TIG 外觀、設計與功能介紹

動力與操控掛帥的 TIG 在引擎與懸吊以及車台等下了不少功夫,但除了這些賽道上的試駕體驗之外,TIG 量產版本其實也有許多特色配備以及車輛設計理念等待大家去了解,TIG 在外觀上依然維持自家 PGO 的車款風格,尤其是 TIGRA 車系的水冷排進氣造型與兩側鏤空,加上車身與燈組的設計,非常有 PGO 的感受,不過不僅如此,PGO 依然在 TIG 上提供更多配備,例如五吋的全彩液晶螢幕儀錶板與 PKE 感應晶片鑰匙鎖頭組,加上全車 LED 燈系等,TIG 獨特出眾的外型,應該也會擄獲不少喜愛這種市場上不容易撞臉的特色樣貌。

從車身的外觀來說,TIG 的車頭設計最明顯就是中央的進氣壩,這內部就是 TIG 搭載的水冷引擎之水冷排放置位置,延續 TIGRA 車系的設計風格,龍頭則是小型化帶來更集中的線條感受,車身多處設計菱角線條,讓車身多了幾分科技感,兩側觀看則是會發現 TIG 雖然作為運動速可達,但是車尾尤其是坐墊的線條較平順,並沒有像是大多數運動速可達般高翹,車尾燈更包覆在尾殼之中,設計與眾不同。

身高比例圖部分,上圖中騎乘 TIG 的騎士是女性騎士 Laverene,身高為 168cm,體重 56kg,腿長則是 100cm,座高設定為 795mm 的 TIG 以女性騎士來說,在正常的騎乘狀態下可以得到不錯的騎乘三角位置,至於足著性則是稍微差一點,單腳著地情況下需要微微的墊腳,雙腳毫不意外的是兩腳都必須墊腳,不過還好墊的程度不多,所以 170cm 前後的騎士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

PGO TIG 從第一次對外公開造型後,就引起許多車友們的討論,畢竟如此獨特出眾的造型非常具有話題性,龍頭比起大多數速可達來得窄小且上揚,並搭配上方小風徑,乍看有點東南亞車款的感受,非常多的線條看起來很有侵略感,下方車頭區域則繼承著 TIGRA 車系傳統,在 TIG 這區域也是引擎的主水箱散熱排,至於為什麼不擺到前輪後方下面,這是因為 PGO 經過電腦模擬,擺在車頭是最有效的撞風位置,水冷排外飾蓋上還有著 ABS 與 TCS 的雙標誌,車頭燈組則是 LED 搭配透鏡燈具的 HP-LED,可惜的是並沒有使用雙燈點亮,近幾年這種外型對稱燈具的車款也大多都改為點亮時對稱,避免被人誤會燈壞單邊,TIG 大燈組的左側近燈右側遠燈不對稱設計,很像是十幾年前的重機,兩旁日行燈同時也是方向燈組,閃爍時會自動切換燈色。

騎士視角方面,TIG 這次最主打的項目,就是採用全新的五吋全彩液晶螢幕儀錶板,不僅如此儀錶板還能夠進行 25 度的角度調整,讓身高 150cm~190cm 的騎士都能夠輕鬆閱讀儀錶板,儀錶板左右邊各有一組控制鍵,可讓儀錶板進行兩種風格切換,搭配日夜間的自動背光調整共有四種樣式,螢幕本身也有光源感應器,進入隧道或者離開昏暗處等都會自動調整亮度,不過我拿到的這輛試駕車背光模組似乎感應不好,拍攝時無法清楚拍到螢幕資訊,實際騎乘時螢幕資訊就算在太陽下也有很好的辨識度,另外儀錶板還支援選配原廠胎壓偵測器,以及選配原廠行車記錄器顯示車輛後方盲點,雖然多了一個方法檢視後方來車,我們還是推薦正確地使用後照鏡以及回頭進行 Shoulder Check 才能確保行車安全,儀錶板下方的 TIG 區域為 PKE 智慧晶片鑰匙若沒電時的靠卡感應啟動區域,左把手則可以看到燈型切換、方向燈與喇叭,前端扳機式按鍵為 TCS 功能切換,長按關閉 TCS,短按則是切換 TCS A 或者 TCS B,右邊把手則是有引擎運轉開關、警示燈與電啟動鍵。

內裝大量用碳纖維咬花造型的 TIG 在前方置物空間表現不算太差,上方可以看到與 Spring 125 Keyless 相同的 PKE 智慧感應鑰匙鎖頭組,右邊還有 USB 供電埠,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提供 USB Type-A 連接埠,還有提供一組 USB Type-C 連接埠,讓舊新世代的手機都能輕鬆透過這邊充電,下方則是置物杯架,基本上可放入 600ml 寶特瓶沒什麼問題,但放入手搖杯時要注意杯緣與置物杯架切齊,要拿起來會稍微有點卡住,但好在中央提供可收折的掛鉤組,手搖杯就帶個環保袋用掛的吧!

腳踏空間則是 TIG 不錯的一個特點,以往運動速可達車系蠻容易限制腳踏空間,尤其是斜踏與後踏的部分,但是 TIG 的腳踏空間不論是平踏的長度,或者是前方斜踏的角度,以及甚至運動騎乘時的後方腳踏踩踏容易度等等,都有著很容易找到的置腳位置,至於後座的踏板,則是使用飛旋踏板設計,按壓即可彈出,再按下就會收回。

車身的線條設計相信是這次很多人不習慣 TIG 的一個區塊,的確 TIG 在坐墊方面,雖然是 795mm 的高坐墊運動速可達設計,可是坐墊整體非常平,僅透過上方的類麂皮材質區分出前後座區塊,所以視覺上會覺得 TIG 的車尾非常平,實際乘坐時會發現用力煞車時前座的止滑效果不太好,底下置物空間方面也不是很亮眼,以 3/4 安全帽來說還沒什麼問題,但是全罩式安全帽幾乎都是要大壓才能放入,僅有些非常小帽體的全罩能不壓蓋上車箱,車箱也沒有絞鍊機構,有意外蓋下巴頭的可能性,車身上可以看到 TIG 大面積標誌,另外扶手依然是主流的分離式扶手,抓起來不會太咬手。

尾燈與車尾線條也算是非常獨特出眾,TIG 使用的尾燈組為 LED 導光調中央搭配 LED 單晶體兩側,煞車時全燈組點亮,在兩側尾燈的外側還有 LED 方向燈組,我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儘管已經有明顯的左右拆分與高低差的尾燈,卻沒有作出第二煞車燈的型態,多少有點降低提示效果,另外全車唯一不是 LED 燈的地方就是牌照燈,若能升級為 LED 款式相信更不錯,牌照架採用與土除分離設計,牌照架就是只做牌照架使用,下方土除採用獨立的包覆式土除組。

TIG 車系的前輪懸吊系統為 33mm 的潛望正立式前叉組,搭配 12 吋的前輪框,這組輪框造型看似眼熟,但應該是新設計的輪框組,採用五幅五肋。

前輪制動系統為 PGO 的對向四活塞固定式卡鉗,搭配 245mm 的固定式碟盤,並且有 BOSCH 10.3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輔助,基本手感與煞車表現都不錯,但若是能配備浮動式碟盤,相信能進一步提升制動手感與效果。

引擎方面,PGO 在 TIG 搭載的是全新 VORTEX 二代單汽缸四汽門水冷引擎,排氣量為 169.5c.c.,最大馬力可達 17.8ps @ 8,000rpm,最大扭力也有 1.61kgf-m @ 6,500rpm,並且整套電控系統均來自 BOSCH 提供,引擎內部不僅有一體式汽缸頭、滾子汽門搖臂、電鍍陶缸以及連桿滾針軸承與曲軸的 NTN 滾珠軸承等高規格零件加持,引擎發電盤還輕量化了 10%,藉此降低引擎的運作阻力,提升運轉效能,左側傳動箱同步修改設計,讓左側的傾角不會被中柱與傳動箱影響。

右側排氣管則有著新式樣排氣管,採用全包覆式防燙蓋的管深看起來很緊緻之外,排氣管前端也針對傾角方面要求進行重新調整,將排氣管前段上移,提供更好的右側傾角。

至於後輪懸吊系統,TIG 使用的是雙槍避震器搭配五段預載調整,引擎則是下吊架懸吊結構,藉此提供後輪的穩定性,另外在車台也有進行調整,TIG 的車台較 TIGRA 車系來說在車箱下方多了一組橫桿,新式的 HLD 車架平台提升車體的縱向剛性 35%、扭轉剛性 26%、左右車身管抗拉強度增加 47%,並且總重量還比 TIGRA 車台輕了 2kg。

後輪制動系統為 PGO 慣用的對向雙活塞固定式卡鉗,搭配 230mm 固定式碟盤,並且一樣有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輔助。

TIG 雖然作為運動速可達,但其原廠配胎是配備比較適合通勤的 MAXXIS MA-3D 系列前後輪,前輪規格為 110/70-12 47L,後輪規格為 120/70-12 51L,胎紋可以參考右側,這條胎雖然沒有不好,但與運動車款相搭時,會覺得這條胎的整體乾地性能不容易發揮出車輛的最佳表現,對運動騎乘有需求的車友們,建議可以參考更適合的胎種。

本次賽道試駕雖然充分讓大家體驗到 TIG 在賽道上的運動騎乘特性,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買車都想要下賽道或者在山路上拚過彎,所以我們未來如果有機會,還會帶著 TIG 來趟市區通勤以及出遊的旅遊體驗,藉此揭露 TIG 的更多面貌,有興趣的車友記得持去關注我們的最新報導囉!

Rick
the authorRick
沒有品牌喜好,沒有國產進口迷思,有的是一顆想把所有車測試並報導的心!